冬季来临,天气严寒,绝大部分老年人群体在冬季都面临防寒保暖的难题,由于特殊的身体状况,老年人一旦遭受寒气影响,身体健康将面临严峻挑战。所以,养老机构日常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,积极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安全。 颐慈园小编现整理一份养老机构冬季防寒指南分享给大家,供大家参考: 日常工作 室内温度需控制在24°-26°,特别注意在老年人睡觉或起床前,提前打开空调保暖。 杜绝在生活区使用电热毯、电热宝、取暖器、热水袋等取暖设备,防止以上取暖设备因发生故障危机老年人生命安全,即使准许使用,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。 定期检查老年人内衣内裤平整状况和裤管的透风情况,时常用手背触摸老年人的鼻尖感知其体温是否寒冷。 适当延长老年人用温水泡脚的时间,注意水温防烫、水温过凉。 可以时常为老年人供应姜茶以驱寒保暖,或采取其他保暖类食物进行日常供应。 老年疾病预防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及传染性疾病高发期,常出现的疾病有: 心脑血管方面疾病 室内外及早晚温差较大时,易导致血压波动明显,出现极度收缩状况从而导致痉挛,诱发心血管意外、增加心绞痛和心梗发生概率。有研究表明,气温每下降10摄氏度,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将会增加7%。冬季因更容易摄入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如果不能控制住血胆固醇、血甘油三酯等,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。 下肢静脉血栓 天气寒冷,老年人喜欢窝在房间或者床上,不愿参加活动运动量减少,再加上血管收缩、血液流动缓慢,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。 跌倒 入冬后,老年人骨折现象明显增多,一旦发生骨折,原有的内科系统疾病就容易加重,泌尿系统感染、褥疮、肺炎等并发症出现。 哮喘、肺炎 冬季寒冷、干燥加之雾霾多发,很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、哮喘、急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发作。 心肌炎 老人体质和抵抗力较弱,是流感病毒攻击的首要目标,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引起心肌炎、肺炎、肾炎等病,心衰患者还容易出现急性心梗。 预防措施 注意气候变化,随时增减衣物,避免着凉。重点注意腰背部、脚的保暖,头部和咽喉保暖莫要忘。 定期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,开窗通风时转移老人。 注意饮食平衡,营养搭配。宜清淡忌油腻,多食新鲜的瓜果、蔬菜和豆制品。 多喝温开水,少量、多次、缓饮最佳,每天不低于2000毫升。 增加室内运动项目,鼓励老人走出房间、离开座位参加力所能及的运动,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血液循环,提高人体免疫力,进而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。 不要突然改变体位,起床时先躺1分钟、再坐1分钟,然后再慢慢穿衣起床。长期卧床老人洗澡尽量使用沐浴椅,避免温差及突然的体位改变血压不稳,导致心绞痛和心梗;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,让其保持愉悦的心情,避免情绪大起大落,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,过于兴奋或生闷气都会导致血压波动,诱发疾病。 加强血压、血脂、血糖浓度的检测,按时服药,一旦出现胸闷、气急、咳嗽、头疼、头晕、发热等症状,及时就医处理。 设施设备抗寒防冻 穿衣戴帽 对暴露在室外的水管、水龙头、水表、水泵、阀门、压力表、太阳能装置等用水设施,可用草绳、麻绳捆扎或用棉织物进行包扎保温,外面再包上一层塑料布或胶带纸防水。水表井箱内的水表可用废旧衣物、棉絮、干布等遮盖保温。 关门防寒 天寒时,特别在晚上要关紧功能房、厨房、卫生间及楼道的窗户,以保证室内、楼道的温度在零度以上。特别是没人住的房间。 滴水成线 严寒天气时,如果气温在零下3 ℃以下,可在晚间稍稍拧开龙头使水流滴水成线,保证管内自来水流动来防止夜间冻结。滴下的水可以用容器接着,节约用水。 排空设施 未开业或者长期无人居住的房屋,要关闭门窗、水表阀门,打开水龙头,放空水管;太阳能热水器如安装在室外,水管应安装设置防冻排水装置,当气温连续在零下3℃以下时,进行排空防冻。 应急措施 ①金属管道冻结:用30度左右的温热水沿裸露的水管淋几遍,一般即可解冻,切不可用火直接烘烤或用开水急烫,以免造成水管开裂。 ②PPR和PVC管冻结:用热水敷在水管上再用热水冲淋化冻,切不可用火直接烘烤或用开水急烫,以免造成水管开裂。 ③水表冻结:用30度左右的温热水冲淋水表,切不可用开水急烫,以免造成水表破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