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,代表正值春季中间的意思。在这天,太阳直射赤道,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,所以我国古代有“春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”的说法。
春分
春分时节,草木复苏,忽寒忽暖,在这个诸多疾病高发的季节,老年人更要加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。那么,春分前后老年人应该注意什么?颐慈园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保健小贴士,希望对老年朋友有所帮助!
穿衣上薄下厚
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。虽然天气慢慢转热,但我们不提倡马上脱去秋衣秋裤。
中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者应当尤其谨慎,即使觉得热,穿衣也要“上薄下厚”,即上身可适当减少衣物,下身要注意保暖。同时,也要注意对颈部、膝部、足部等部位的保暖。
觉要早睡早起
春天,人体的气血需要舒展畅达,因此提倡早睡早起,规律起居。即便是晚睡,建议也不要晚过晚上11点。
一般来说,春天里早上起床的时间再晚也不应超过8点,即使睡懒觉也不宜超过9点,否则一整天的精神气都会受到影响。早上等太阳出来之后,即可进行适当晨练。
适量舒展运动
早春应适量多做一些舒展运动,特别简单的方式就是伸懒腰。经常伸伸懒腰,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、推陈纳新。
不过伸懒腰也是有技巧的:要使身体尽量舒展,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。伸展时,全身肌肉用力收缩,尽量吸气;放松时,全身肌肉松弛下来,尽量呼气。
饮食少酸多辛
中医学经典著作《千金要方》说: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因此,立春后阳气初生,饮食应适当增加辛甘温性的食物。
辛甘食物可帮助发散阳气,温食利于维护阳气,如山药、春笋、韭菜等,都可以吃些;但不宜吃大热、大辛的食物,如羊肉、人参、附子等,以免阳气生发太过导致上火。
同时应当减少酸味收涩食物的摄入,如海鱼、虾、螃蟹等,防止阳气生发不足,郁结在内,而生病变。
疏肝解郁戒怒
我们都知道春天宜养肝,肝主疏泄,因此心情的好坏对肝脏的健康有很大影响。春分时节,情绪上要戒躁戒怒,忌心气抑郁不舒展,宜保持心境平和、畅达乐观。
借春季阳气上升之机,适当地调摄情志,可以使阳气由胸中主动得以宣达。
多梳头促气血
古代养生论著《养生论》记载: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,至夜卧时,用热汤下盐一撮,洗膝下至足方卧,以泄风毒脚气,勿令壅滞。”
俗话说“头梳千遍,病少一半”。推拿功法里有一招叫作“拿五经”,每次梳头就是在“梳五经”。有疏通头皮经络、改善血液循环、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。
闲来无事晒太阳
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,阳光比较充足,可以让人感觉到温暖并帮助人体促进血液循环,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,帮助骨骼正常钙化。
养阳首先要暖背,平素怕冷者可多晒太阳晒背部,用阳光之温热来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。
常泡脚能祛寒
晚上睡前泡泡脚,可以祛除一个冬天积累在体内的寒气,从而助养人体生发的阳气。
泡脚要注意:以温水慢慢加热,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水温过高,这样会把寒气逼回体内。每天泡30分钟左右为宜,身体感觉温暖即可,不能图一时之快大汗淋漓,导致伤津耗气.
泡脚有个黄金时间点,晚上9点到11点泡脚尤为合适。而这段时间,也正是晚上养百脉的时间段。泡脚的水温一定要适度,不能过热或过凉。
春分时节,春暖花开,春季养生要顺应天地节气变化,颐慈园提醒老人们要不负春光,享受阳光充足的美好幸福生活。
愿您在这崭新春日里,抛掉过去的烦恼,丢掉所有的忧愁,从此春光明媚,一路春暖花开。